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1日訊 濱州沾化依托土地海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藍色海洋經濟,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通過科技賦能,蛻變為鄉村振興的“藍色糧倉”,這兩天鹽池里養殖的對蝦就迎來了豐收,當地年產對蝦可達1.3萬噸。
在位于濱州沾化海防辦事處的博瀚堂對蝦養殖基地,養殖戶們正忙著拉網捕蝦,一筐筐肥碩透亮的對蝦躍出水面,現場呈現一片豐收景象,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今年的對蝦。河北客商李金亮說:“我今天裝了1萬來斤的蝦,發往黃驊,連續好幾年在這里裝蝦,這里的蝦口感好,活力好,很受當地的歡迎”。
海防辦事處通過整合鹽堿地資源,引入溫棚養殖技術,配套地熱加溫、水質實時監測等設施,將對蝦生長周期從傳統模式的6個月縮短至90天,一年可產出兩茬對蝦,畝產較露天養殖提升近20倍。山東博瀚堂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唐志富介紹:“我們3月份就到海南去選購優質的蝦苗,因為海南那邊蝦苗,更適合我們這邊鹽堿地生長。我們用的統一的飼料進行喂養,每隔一兩天都要測水,保證蝦沒有病蟲害。今年一個棚大概出產2000斤左右的蝦,總共大概能產到1000萬斤,整個這一季的產值在1.6億元左右”。
截至目前,整個海防辦事處對蝦養殖面積已經超4萬畝,可年產對蝦1.3萬噸,產值達4.2億元,溫棚養蝦錯開了外塘蝦集中上市的時間,實現了“物以稀為貴”。曾經的鹽堿灘涂如今已成為魯北地區重要的對蝦養殖基地。濱州市沾化區海防黨工委副書記劉穎介紹:“我們依托鹽田灘涂資源,不斷推進對蝦產業‘五化融合’,成立對蝦全產業鏈黨建聯盟和漁業協會,創新養殖模式,建設科技生態溫棚,實現一年多茬養殖。聚焦品牌引領,打造‘海防對蝦’區域公用品牌,拓寬銷售渠道”。
閃電新聞記者 王飛飛 沾化臺 王杰 趙曉東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