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0日訊 為深入了解科研工作者心聲,破解科研發展難題,匯聚發展智慧,近日,濱州職業學院召開科研工作座談會。學校黨委書記劉藎一,黨委副書記、院長申保忠,黨委委員、濱州應用科技研究院院長胡洪濤,副院長李明月,黨委委員、組織人事部部長李超出席會議。各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及碩博士教師代表參加會議。
座談會現場氣氛熱烈,與會碩博士教師代表結合自身科研實踐,圍繞科研平臺、管理機制、協同合作及成果轉化等熱點話題,踴躍建言獻策,提出了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寶貴建議。
聚焦“卡脖子”難題,跨專業協同攻關呼聲高漲
座談會上,碩博士教師代表不約而同地把“合作”掛在嘴邊。有人苦于單兵作戰、資源有限,有人渴望跳出學科深井、尋找破壁之道。大家普遍認為,高職院校科研要突圍,必須打破專業的藩籬,探索跨學科、跨院校團隊組建模式與協作機制。大家建議實行新進博士科研導師制度,以老帶新、以強扶弱,縮短科研人才成長周期;依托“博士沙龍”等定期交流平臺,促成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之間的常態化對話,把碎片化靈感匯聚成系統化方案;鼓勵將優秀碩士生納入博士課題組,通過任務分工與成果共享,形成梯度合理的科研梯隊。只有把分散的“科研星星”聚成“學術銀河”,才能真正把成果匯入生產一線,把技術留在地方產業。
共享平臺呼聲集中,實驗室、算力、數據“一個都不能少”
信息工程學院的老師想做AI大模型,卻苦于沒有GPU集群;生物工程學院的老師想分析新菌株,卻發現學校缺少基礎提取設備;化工與能源學院的老師手握材料,卻找不到一臺能跑仿真的服務器……基礎實驗設施的短板成為制約科研創新發展的突出瓶頸,一個共享愿景在會場迅速升溫——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資源統籌,建設共享實驗室與算力中心,優先購置通用性強、需求迫切的先進設備,實現跨學院高效共享,避免資源閑置與重復投入。同時,積極探索與兄弟高校、龍頭企業的儀器設備共享合作機制,為重大科研項目順利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助力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教師們在實踐中深切體會到,簽訂技術服務合同,從需求對接到經費落地,往往因流程冗長、標準不一而錯失最佳窗口期。針對科研經費報銷、橫向技術服務合同簽訂、專利申請與轉化等流程環節,教師們希望相關部門編制清晰規范的標準化操作指南,探索設立科研服務一站式窗口,降低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真正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老師少跑腿”。同時強化校企常態化合作機制建設,定期面向企業征集技術難題并形成“需求清單”,組織教師帶著科研成果走進園區、走進車間,通過現場演示、現場談判、現場簽約,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驗室樣品轉化為生產線訂單。
教學科研“雙向奔赴”,讓研究反哺課堂、痛點變現課題
科研與教學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輔相成。有的教師提出,科研不僅要服務產業,更要反哺教學。把最新研究成果拆成案例寫進教案,把企業現場拍成短視頻插進課堂,把教學中發現的學生操作痛點提煉成新課題,再讓學生參與攻關。如此一來,課堂活了、學生動了、課題也新了。還有老師提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賽事與科研項目融合,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完成文獻調研、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與路演答辯,在提升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素養的同時,增強團隊競爭力,力爭在重大賽事中取得突破。
松綁與激勵并重,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很多教師困于“白天忙教學、晚上擠科研”的無奈,建議通過“松綁減負”讓科研人員輕裝快跑。為營造潛心研究的良好環境,教師代表們提出了優化保障機制的建議。一是合理配置教師教學工作負荷,用科研工作量置換教學時長,適當減少承擔重要科研任務教師的事務性工作要求,保障其核心科研時間。二是提升科研培訓精準度,根據教師不同發展階段和研究方向需求,分層分類開展專題培訓,提升項目申請質量與成功率。三是完善多元化科研激勵機制,設立優秀論文、成果轉化等專項獎勵,充分激發教師科研創新內生動力。
在熱烈融洽的氛圍中,碩博士教師代表暢所欲言,相關部門和二級學院負責人全程專注傾聽,詳細記錄,并就關鍵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回應。學校領導充分肯定教師們心系學校、積極建言的主人翁精神,他們表示,學校將把碩博士教師的每一條建議都放在重要位置,將他們的集體智慧轉化為推動學校科研工作提質增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實際行動。對重點建議事項定期督辦,建立專門的溝通渠道,全力打破青年教師在科研工作中面臨的信息壁壘,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本次座談會不僅是一場意見的征集會,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會、共識的凝聚會。它充分展現了濱州職業學院碩博士教師群體蓬勃的科研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相信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全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科研事業必將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