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6日訊 7月25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濱州鹽田蝦產業發展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勝林,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黨支部副書記王鋒,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劉振魯,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發推廣中心主任張新峰,共同介紹濱州鹽田蝦產業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陳勝林介紹,濱州依河傍海,灘涂廣袤,坐擁182公里海岸線與2185平方公里蔚藍海域。這方得天獨厚的水土,滋養著130余萬畝灘涂濕地,孕育了濱州對蝦獨特的生長環境與卓越品質。2024年,濱州對蝦產量高達16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53%,不僅榮膺“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美譽,更以雄厚的產業實力奠定了“中國白對蝦種都”的堅實地位。近年來,濱州堅持科技賦能、全鏈協同、生態優先為引領,全力推動對蝦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科創驅動,打造種業“磁力場”。“十四五”以來,累計落實財政資金1億元支持對蝦種業發展,建成1處國家級聯合育種平臺、1處國家級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2處省級良種場,種質資源庫持續擴容,保有核心種源家系超千個(占全國五分之一),構建起從“實驗室”到“示范田”的全周期創新鏈條,“保育測繁推”全鏈條設施水平實現顯著躍升。國內首個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建成投用,標志著濱州對蝦育種能力正式邁入種業4.0時代,為產業騰飛奠定了堅實根基。
腦鏈融合,驅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實施“聚智工程”著力打造全國水產種業人才高地與新質策源地。聯合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等12家“最強大腦”,組建由包振民等5名院士領銜的對蝦育種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對蝦全產業鏈發展把舵定向。同時,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攜手龍頭企業,深化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的戰略合作,共同打造現代漁業高端智庫。這一平臺吸引了來自全國的53名涉漁高層次人才加盟,并促成18項科技合作協議落地,為產業鏈條注入了澎湃的“智力動能”。
厚植沃土,結出產業“金果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濱州對蝦種業領域結出累累碩果。成功培育“渤海1號”、“廣泰2號”等耐高鹽對蝦新品種,擁有全國領先的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4個,斬獲國家級、省級科技獎30項,主導/參與制定各類標準17項。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5處,生態漁業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匯泰集團入選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成員單位;無棣現代海洋漁業產業集聚區成功爭創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科創助推濱州市對蝦育種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批領軍企業(渤海水產、友發等)先后獲評全國水產苗種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國家水產種業破難題陣型企業、山東省水產種業領軍企業,并入選第一批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成員單位。
融合發展,找準產業發展“進階石”。濱州市在區域品牌建設上持續突破,濱州市打造了包括渤海貝倉、中國文蛤之鄉、中國白對蝦種都、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等在內7個漁業公共區域品牌。博興對蝦、麻大湖毛蟹、汪子島鰨麻魚、無棣鹵蟲卵獲農業農村部批準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博興對蝦、沾化對蝦、無棣文蛤、陽信對蝦、無棣鹽田蝦、博興清江魚6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博興對蝦同時被山東省列入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轄區涉漁主體也塑造出一批獨具特色的企業品牌,如: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脊嶺島、鹽田、俏蝦客”、耕漁水產的“蝦小白”、山東良和食品有限公司的“正君匯”、山東沾化隆旺水產品有限公司的“魯濱鮮”等。其中,“正君匯”品牌下產品帶頭開背蝦在山東省市場上銷售占比高達70%,在全國市場上占比45%。濱州市特色水產品的品牌建設,不僅成為濱州市的“名片”,也為濱州市的漁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動力。
管護聯動,把穩產業發展“方向舵”。率先建成山東省水生生物疫病防控區域監測中心并通過國家能力驗證。累計培養漁業官方獸醫26名,實現120名村鎮技術員全員持證上崗,有效服務指導全市養殖企業。在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依托追溯平臺全年開具達標合格證超20萬張,居全省第一;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年均抽檢超3500批次,合格率持續穩定在98%以上,切實保障消費安全。此外,濱州鹽田蝦成功獲得ASC、HACCP國際雙認證,3個對蝦主養區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產業品質與生態水平顯著提升。
為全面賦能濱州鹽田蝦產業,加速推動全鏈條融合發展,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精心謀劃并啟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即將發布《濱州鹽田蝦養殖技術規程》,旨在規范養殖標準,引領生態、科學、可持續養殖新模式,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技術根基。同時,將聯合國內主流媒體,開啟“探秘‘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網絡媒體濱州行活動,邀請記者深入廣袤鹽田,零距離感受濱州鹽田蝦獨特的生長環境與科技賦能下的養殖奧秘,通過深度報道,向全國乃至世界講述濱州鹽田蝦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