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0日訊 6月18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濱醫附院北海醫院(以下簡稱北海醫院)嶄新的內科病房,70歲的王桂芬(化名)老人成為這里首位住院患者。這并非她與北海醫院的“初遇”——四個月前醫院門診開診時,她就是第一批就診者。“年齡大了,老毛病多,當時檢查治療都挺好的,放心了。最近這又感覺頭疼、手腳麻,腿也腫得厲害,心里又打鼓了。”王阿姨說。
讓她再次踏進北海醫院大門的,不僅是身體的不適,更是四個月前就診時留下的信任。接診的是主任醫師王雪貞。經過詳細問診和檢查,結合王阿姨的病史和當前癥狀,王雪貞建議老人住院進行系統性的治療與觀察,王阿姨和家屬當即欣然同意。
無縫銜接的“安心”
更讓王阿姨驚喜的是接下來的“速度”與“溫度”:門診醫生開具住院證后,工作人員一路陪同,將她送至嶄新的內科病房。病房的醫護團隊早已準備就緒。“王阿姨,我們來幫您辦理手續,別擔心。”主管醫生也很快來到床邊,細致詢問病情,溝通初步診療計劃。此時,濱醫附院副院長徐寧與北海醫院領導班子共同走進病房,手持鮮花來到王阿姨床前。“老人家,您是北海醫院內科病房的第一位家人!我代表總院全體同仁,感謝您對我們托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徐寧俯身將鮮花送到老人手中,話語溫暖而有力,“看到北海醫院能讓像您一樣的老街坊,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水平的診療服務,我們非常欣慰。總院會持續全力支持北海,守護好大家的健康。”
北海醫院黨支部書記孫長華親切地說道:“王阿姨,您安心休養治療。有什么需要,隨時告訴我們,一定全力服務好!”王阿姨雙手接過鮮花,臉上洋溢著感動與安心的笑容,連聲道謝:“謝謝大家!這花真好看,心里更暖了。咱醫院的醫生護士,不光技術好,心還細,處處替我們老人家著想。在家門口就能讓大醫院的專家給看病、住院,以前想都不敢想!”
“三甲專家常駐”扎根基層的底氣
王阿姨口中“大醫院的專家”,正是北海醫院最鮮明的標簽——作為深化醫改、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樣板工程”,北海醫院由濱醫附院全面托管,臨床醫護人員100%由濱醫附院直接派駐。
“我們病房的護士,最年輕的也有8年三甲醫院護理經驗,護師、主管護師占比非常高。”有著37年護理經驗的病房護士長徐文香介紹,這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護理團隊,確保了與三甲醫院同質化的護理服務和安全保障。
“托管”深一度:從門診到病房的“閉環”落地
北海醫院自今年2月門診開診以來,“全員三甲派駐”的門診服務模式已贏得周邊居民口碑。內科病房的開診,標志著這一模式實現了從優質門診服務向高品質住院服務的縱深拓展和完整閉環。
托管不是掛名,而是真正把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服務標準和管理體系整體‘移植’到基層,貫通患者就醫全鏈條。王阿姨從門診初診、復診到此次入院,由同一支值得信賴的團隊提供連貫性服務。此刻在她病床前執行的診療方案、用藥規范與質控體系,均與本部完全一致。每一個細節正是家門口享受三甲醫療的最直接印證。
破解看病難:資源下沉的“北海答卷”
王阿姨的經歷,是千萬基層群眾對“看得好病、看病方便”期盼的縮影。北海醫院這種“全面托管、全員派駐、深度同質”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層醫療機構‘接不住’、群眾‘不信任’的難題,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留’在基層、‘惠’及百姓。這不僅極大方便了像王阿姨這樣的慢性病、常見病患者就近獲得高水準醫療服務,減輕了跨區域就醫負擔,也為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實踐路徑。
窗外,陽光正好。病房里,王阿姨安下心來,等待系統治療。而在她身后,醫護人員正穿梭于嶄新的病房,將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標準,深深扎根在北海這片土地上,為更多居民點亮“家門口的健康守護燈”。